Ford Mustang Black Shadow 特仕版試駕,限量經典 Fun Car 尋伯樂!

雙門跑車在台灣能選擇的款式並不算豐富,如果想買全新車又要將預算鎖定在200萬元以內,大概只剩下 Toyota 86、Nissan 370Z 與本回試駕的 Ford Mustang 可供選購;但我必須說,Mustang 又是三車中最適合日常使用並兼顧性能樂趣,也因此本代 Mustang 問世以來,已經連續四年成為全球銷售成績最佳的雙門跑車,加上悠久車型歷史以及時常現身於影劇所締造的經典地位,在國內車迷心目中也享有頗高的知名度。

現行的第六代 Mustang 於2015年推出,並於2018年推出小改款車型,本回試駕車款為去年底台北車展現身的「 Black Shadow Edition 」特仕車型,同時也是為了紀念 Mustang 車系誕生55週年的特別版本,基本配置與先前推出的小改款車型相同,但透過專屬套件的襯托,使得 Mustang 更顯獨特風格。

外型上一眼就能見到Black Shadow車型與眾不同的地方,包括水箱罩中央採用黑化塗裝的野馬Logo,另外就是引擎蓋散熱孔後方與車身兩側下方的專屬車身飾貼、黑色塗裝車頂以及黑色尾翼等專屬外觀設計;車色部分除了本回試駕的「Rapid Red」之外,另提供「Twister Orange」、「Iconic Silver」與「Velocity Blue」共四款車色塗裝選項。


第六代Mustang自2018年推出的小改款後,包括LED頭燈樣式、前保桿造型等都變得更為動感,頭燈內側的三道LED日行燈,可說是第六代Mustang最有辨識度的部位。


車身尺寸為車長4794mm、車寬1916mm、車高1378mm,與文前提到的86、370Z相比,體型明顯大了一截,比較接近BMW 4系列、M.Benz C-Class Coupe、Infiniti Q60等車的車身尺碼。


輪胎尺寸為255/40R19,原廠配胎搭配抓地力表現出色的Pirelli P-Zero性能胎;前輪煞車系統搭載四活塞卡鉗與352mm通風碟盤。


尾翼也是自小改款追加的配備項目之一,本次試駕的Black Shadow Edition採用黑色塗裝處理。


長車頭、短車尾的車身比例為Mustang的特色之一,後輪拱周圍的明顯隆起設計,也使得Mustang充滿了美式肌肉跑車的視覺效果。


三道格柵式尾燈師法於初代Mustang的設計,LED燈組則增添了現代感,燈組外側為方向燈,但並不像上一代車型採用漸進式設計。


原本在副手座前方的車型銘牌,可以看到下方多了一行「Fifty Five Years」,為紀念車系誕生55週年的專屬設計。


車艙鋪陳延續Mustang小改款車型的配置,主要差異在於音響系統升級B&O(Bang & Olusfsen)並搭配12支揚聲器;雖然身為追求駕馭樂趣的雙門跑車,Mustang搭載的主被動安全配備十分齊全,共配備前向碰撞預警輔助煞停系統(含車輛與行人偵測)、LDW車道偏移警示系統、LKA車道偏移輔助系統(輔助修正而非車道維持)、ACC主動定速巡航系統與AdvanceTrac先進式電子車身動態穩定系統等;氣囊配置共有雙前座正面、雙前座側面、車窗氣簾、雙前座膝部共八具SRS氣囊。


方向盤採用微幅內凹的設計,搭配皮革與金屬處理,兩側配置齊全的控制按鍵與方向盤換檔撥片,坐在駕駛座向前方看去,可以感受到十足的誠意。


方向盤兩側的控制鍵功能豐富,例如照片中的野馬Logo按鍵,按下後可開啟專屬選單,包括自訂模式、Track Apps性能測試功能、各種車輛數據的顯示儀錶,以及氣氛燈切換功能等;其他按鍵則可快速開啟導航、通訊、音響等功能。


Track Apps功能其實在第六代Mustang小改款前就已搭載此項目,但在小改款車型推出後,順勢換上大尺寸液晶儀錶板,使得顯示方式更加豐富也提升了辨識度。


Track Apps共有幾項主要功能,包括加速計時器、煞車效能、暖胎前輪鎖(可用來燒胎)、單圈計時器等,例如照片中切換至煞車效能選項時,儀錶就會指示駕駛人加速到100km/h,接著儀錶就會指示駕駛人全力踩下煞車踏板以測試煞停成績,但儀錶內也提示「僅供跑道使用」,一般道路上隨意測試會影響自身以及其他用路人的安全。


方向盤另一側的按鍵,主要用以控制音響系統、ACC等功能。


中控台搭載8吋觸控螢幕,內建Sync 3系統,同時整合了導航、音響控制與智慧型手機連結應用,亦可連結iPhone開啟Apple CarPlay功能。


變速箱搭載10速手自排系統,並附Sport運動模式與手動換檔功能(透過方向盤換檔撥片),類似手排排檔桿的造型頗有向經典車致敬的意味,實際的質感與握感皆出色。


關於手煞車系統,現今主流都趨向配置便利的電子式手煞車,但對於追求操駕玩味的Mustang,傳統式手煞車絕對更富樂趣。


引擎啟動按鈕位於中控台下方,一旁的各項功能按鍵採用復古的撥片式設計(右側兩個功能分別是方向盤輔助力道、駕駛模式),上方的空調系統面板中,也可見到雙前座皆配置座椅電熱與通風功能。


空調功能控制除了面板操作之外,亦可透過中控台螢幕進行調整,其中風向選擇只能在中控台螢幕中切換。


Mustang的「屁股」比較厚實,加上車尾略為高聳,在駕駛座透過後視鏡較不容易掌握車輛後方的動態,但仍可藉由內建倒車影像系統判斷後方狀況,畫面解析度屬於一般水準。


中央扶手內附有小型置物空間,另有各一組USB與12V電源插孔。


駕駛模式切換功能(控制按鈕位於中控台下方)共提供標準、運動、賽道、起跑、雪地模式,除了車輛油門反應與變速箱換檔邏輯隨之變化之外,儀錶板顯示也會有所不同,切換模式時儀錶板左下方的圖示也有變化。

標準模式
運動模式
賽道模式

切換駕駛模式時,液晶儀錶板的主視覺效果也會隨著變化,例如標準模式採用接近傳統式儀錶板的雙環顯示方式,運動模式則是加大轉速錶顯示並保留指針式儀錶板視覺效果,賽道模式則是以類似賽車儀錶的橫式轉速錶為主,時速改用數字顯示。


座椅造型頗為厚實,實際乘坐即可感受到充足的支撐性,座椅兩側的包覆效果也很好,而在中央鞍座兩旁皆設置了皮革保護片,激烈操駕時支撐膝蓋的部位就能提供出色的緩衝效果。


座椅前後可透過電動調整功能,椅背傾斜度則是手動調整,當後座乘客進出時只要拉起拉柄就可快速傾倒椅背,但椅背歸位時並無法直接回復至原本的設定,如果後座乘客進出頻繁,就要每次重新調整椅背角度。


方向盤後方按鍵為行李廂蓋開啟按鈕,另一旁的外蓋按下後就會彈出,為相當實用的零錢與小物品收納空間。


後座為兩人座配置,椅面深且包覆性充足,實際乘坐身體就會直接陷入,椅背上端有類似頭枕的設計,但實際位置大約在成年男性的脖子後方,頭部空間與支撐性略顯不足,但如果乘坐小朋友就沒這個問題。


加油孔採用Easy Fuel設計,不需開啟油箱孔外蓋即可直接插入油槍加油。


行李廂容積為382公升,開口最寬處在行李廂正上方的位置。


當初第六代Mustang問世所新增的2.3升EcoBoost渦輪增壓引擎,可說是符合現今引擎規格Downsizing的趨勢,而在2018年推出的小改款版本中,透過動力重新調整,最大馬力輸出自小改款前的314ps縮減至現今的290ps,扭力輸出則是從44.3kgm小幅增加至44.9kgm,根據我們實際進行加速測試,0~100km/h能以5.91秒完成。


通常美式跑車給人的印象就是狂野不羈,尤其是大排氣量V8引擎的暴力性格,搭載於美式跑車更是契合,然而第六代Mustang雖然仍保留5.0升V8自然進氣引擎的配置,但在國內銷售主力仍以採用四缸設定的2.3升渦輪引擎為大宗;事實上,Mustang車系歷史中並非首度搭載四缸引擎,1974年為了因應石油危機與日系小排氣量車款的競爭,也曾推出搭載四缸引擎的版本,而在1979年還追加一款四缸渦輪引擎,最大輸出為132hp。

第六代Mustang再度搭載四缸渦輪引擎,動力表現已有明顯的進化,雖然接近1.7公噸的車重稱不上輕巧,但搭配充足的動力輸出,並納入齒比3.55的後軸限滑差速器(標準配置齒比為3.15),因此能在激烈操駕或過彎時維持較高的轉速,使得動力傳遞更為直接敏捷。


第六代Mustang將前一代的非獨立式後懸吊系統改為多連桿獨立式,先前實際試駕比較兩世代車型就能感受到操控表現的明顯差異性,但如果要以更嚴苛的標準看待,Mustang的整體操控表現仍無法與歐系高性能跑車平起平坐;但就以世代進化的差異性來看,第六代Mustang一改過去軟調的漂浮感,尤其面對山路連續過彎時,方向盤轉向與車身晃動的不協調感,如今已未出現在第六代Mustang身上。

這次試駕的Black Shadow Edition並未針對懸吊系統進行特別強化,仍維持與先前試駕的車型相同的配置,雖說在面對較窄的山區彎道時,會感覺到Mustang車身較大,不太容易掌握細微的車輛動態,但如果將場景換到比較寬且速度較高的大型彎道,就能感受到Mustang的操控表現沈穩受控,帶給駕駛人的信任感也相當高。


採用限量30輛販售的Mustang Black Shadow Edition,雖然售價比起先前推出的Premium車型略漲3萬元,但加入專屬黑化套件並升級B&O音響系統,仍屬有感升級;而Mustang自從推出小改款之後,不但強化液晶儀錶、SYNC系統等科技配備,齊全的駕駛輔助以及主被動安全系統,仍讓這輛強調駕馭樂趣的跑車保有配備的競爭力;或許有人會說,差不多的購車預算買一輛平行輸入C300還有找錢,但論及經典地位、收藏價值以及駕馭的樂趣,Mustang可說是台灣汽車市場上少有的fun car選項。